
2025年盛夏,暑期档过半却迟迟未见“爆款”踪影,各大片方焦头烂额,影院经理望眼欲穿。恰如古语所言“好饭不怕晚”,7月底,一部《南京照相馆》横空出世,瞬间点燃市场。上映仅6天狂揽7亿票房,豆瓣8.6高分傲视群雄,专业机构更将预测票房一路推高至惊人的37亿!出品方幸福蓝海股价如坐火箭,连续两日涨停,重现年初光线传媒的辉煌。导演申奥的名字,从《孤注一掷》时的“新锐潜力股”,到如今《南京照相馆》的“头部大导演”,他凭实力完成了华丽蜕变。当“三连爆”的奇迹摆在眼前,人们不禁要问:这位深谙观众心理、屡创票房神话的导演,会成为下一个陈思诚吗?
申奥的“爆款密码”绝非偶然。他像一位精准的猎手,总能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下的集体情绪,并用极具冲击力的类型化叙事将其点燃。
现实为基,直击社会痛点:申奥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。《受益人》灵感源于触目惊心的杀妻骗保案;《孤注一掷》紧贴东南亚电信诈骗引发的全民恐慌;《南京照相馆》则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伤痕的深情回望与艺术升华。他擅长从新闻事件与社会议题中汲取养分,使作品天然携带强大的话题基因与广泛的共情基础。当2023年初“噶腰子”传闻席卷网络时,《孤注一掷》适时引爆,正是踩准了时代焦虑的沸点。2025年,当传统军事动作类主旋律显露疲态(如春节档《蛟龙行动》的失利),《南京照相馆》以深沉的历史叙事唤醒民族记忆,成功实现了主旋律表达的创新突围。
类型为刃,强化观影快感:深刻的社会性之外,申奥深谙类型片之道。他将严肃题材包裹在强情节、快节奏、高冲突的类型外壳里。《孤注一掷》以层层递进的视角(初入、繁荣、崩塌),辅以大量猎奇的诈骗生态和残酷刑罚展示,牢牢抓住观众眼球,其短视频营销初期正是靠这些极具冲击力的“奇观”片段引爆流量。《新生》则巧妙融合“天才雷普利”的经典人设与“罗生门”式多视角叙事,带来互动解谜般的观剧快感。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“有意义”,更“有意思”,豆瓣评分稳定在6.5分以上,商业与口碑取得难得平衡。
更难得的是,申奥展现出极强的进化能力与务实姿态。他并非固守己见的“艺术家”,而是愿意倾听市场与观众声音的“创作者”。
从争议到自觉:回看其处女作《受益人》,柳岩饰演的女主播淼淼被塑造成单纯易骗、最终原谅意图杀己骗保的丈夫,被批评带有“男性救风尘”的陈腐视角。但到了《南京照相馆》,申奥的性别意识已显著提升。他主动删减了高叶角色林毓秀可能遭受日军凌辱的具体戏份,仅以留白暗示其悲惨遭遇。这种对女性角色呈现的审慎处理,呼应了近年来观众对减少银幕女性暴力(尤其性暴力)的强烈呼声,展现了导演的敏锐与自觉。
“乙方思维”的胜利:广告导演出身的申奥,坦言自己更追求“观众喜欢”,认为“纯粹的表达”与其创作观不完全吻合。他形容自己在电影中是“很小的角色”,监制、制片人、观众都“比我大”。《受益人》剧本从最初更黑暗残酷的版本,历经一年修改,最终调整为带喜剧元素的爱情故事,这个过程曾让他痛苦,但2.19亿的票房回报让他明白调整的价值。他坦诚地说:“我不够好...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在那么高的位置上。”即使手握《孤注一掷》30亿+的辉煌,他依然清醒,《新生》宣传期他强调电视剧要“信息量更大、节奏更快、情节人物更复杂”以满足观众需求。这种放低身段、服务观众的“乙方思维”,是他持续成功的核心软实力。
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曾经的“爆款标杆”陈思诚,更能看出申奥的独特路径与超越之势。
“陈思诚式”的瓶颈:《孤注一掷》大获成功时,观众曾戏言申奥“质疑思诚,理解思诚,成为思诚”。彼时,陈思诚监制的《消失的她》同样凭借东南亚背景、社会议题、情绪宣泄席卷30亿+票房,“陈思诚式”几乎成为高概念商业片的代名词。然而,当陈思诚试图在《解密》中突破自我,追求个人表达与所谓“全新类型”时,却遭遇了口碑(豆瓣6分)与票房(3.34亿)的双重滑铁卢。2025年暑期档,其监制的《恶意》虽延续了反转+社会议题的套路,却仅收2.51亿票房,豆瓣6.1分,显露出“陈思诚式”公式的疲态与观众审美的变迁。
申奥的破局之道:申奥没有在“陈思诚式”的赛道上重复内卷,而是勇敢转向。他选择了更具历史厚重感、更需敬畏心,且近年罕见于主流商业大银幕的南京大屠杀题材——《南京照相馆》。这步棋不仅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,更以其深刻的历史关怀和精良制作(买下《屠城血证》版权,深入研究罗瑾、吴旋、约翰·马吉等真实人物事迹),实现了题材与品质的双重突破。如果说《孤注一掷》是“成为思诚”,那么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巨大成功(37亿预测票房、豆瓣8.6),则标志着申奥在题材深度、作者表达与商业成就上,都实现了对前辈的实质性超越。
发掘申奥的伯乐宁浩,其创作轨迹也构成了一面镜子。宁浩的《红毯先生》在票房(不足1亿)与口碑(豆瓣6.5)间挣扎,他本人也坦言深陷“要票房还是要忠于自己”的焦虑与“拧巴”。反观申奥,他清晰地宣称:“观众爱钱,我也爱钱,观众爱自由,我也爱自由...我跟观众离得很近。”这份难得的自洽与务实,让他避开了宁浩的创作困境。
申奥的崛起,绝非又一个“爆款流水线”上的复制品。他手握三张王牌:掘地三尺的现实洞察力、炉火纯青的类型掌控术、从善如流的进化自觉性。当陈思诚在作者表达与商业成功的钢丝上摇晃,当宁浩仍在艺术理想与市场压力间苦苦“拧巴”,申奥却如鱼得水般扎根于观众的土壤里。
他从不将自己悬于艺术殿堂的云端俯瞰众生,而是卷起裤管,与观众站在同一片泥土地上呼吸。他深谙电影首先是大众的艺术,是时代的回响。每一次选材都是对集体情绪的精准号脉,每一次进化都是对观众反馈的真诚回应。
37亿的预测票房,是市场对他“接地气的深刻”投下的信任票。他证明了:商业与情怀可以共振,票房与口碑能够齐飞,深刻的故事也能拥有万千拥趸。爆款不是流水线上冰冷的罐头,而是扎根现实沃土、呼应时代心跳的鲜活生命。申奥的征途,或许才刚刚照亮中国电影更广阔的星空——那里没有“下一个谁”,只有不断超越自己的“第一个申奥”。